前段時間,號稱“黃金配角”的香港演員吳孟達因罹患肝癌去世,一時間讓萬千影迷悲痛不已,也讓癌癥又一次被提了出來。癌癥一直是人類的噩夢,即使是科技發達的今天,仍沒有治療癌癥的“秘方藥”,我們只能通過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來抑制癌癥不往壞的方向發展。近期,醫學研究發現,空氣中存在一種物質,具有較強的還原性,對防癌抗癌具有一定作用,它就是空氣負離子。為此,天津市計劃生育研究所為進一步探究空氣負離子對癌癥的作用效果,作了臨床實驗,取得滿意答案。

實驗表明:空氣負離子對抑制癌細胞轉移有良好效果
醫學研究發現,惡性腫瘤除局部生長破壞外,更嚴重的后果為擴散轉移而致命,至今尚無完善之抑制轉移辦法。直到在探索的路上發現了空氣負離子。空氣負離子又叫負氧離子,由空氣中的氧分子結合自由電子而形成,呈負電性,可以還原人體內被氧化的細胞,消除自由基,對人體健康有著積極重要的影響,被稱為“空氣維生素”。而在1952年英國醫學家就首次提出了空氣負離子可阻止小鼠移植瘤生長的想法;1984年蔣氏報告中提出,吸入空氣負離子,在誘發小鼠肺腫瘤時有抑制作用。
為此,天津市計劃生育研究所為進一步觀察不同負離子濃度、不同吸入時間以及應用時期對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效果,作了臨床實驗,試圖尋找控制癌轉移的新苗頭。實驗選取小白鼠為實驗對象,分別進行分組,結果表明:早期癌癥空氣負離子吸入低濃度組,僅有半數動物肺內無腫瘤轉移;而吸入高濃度空氣負離子的組,10只動物中有9只肺內無瘤,光鏡證實肺內無癌細胞;而對照組(沒有吸入空氣負離子)10只中,肺內全有多個瘤結。晚期癌癥空氣負離子吸入,高濃度組10只及低濃度組9只各有5只肺內無瘤轉移。
本實驗初步研究結果如下:吸入空氣負離子濃度必須在100萬個/cm3以上,每日吸入時間不得少于2小時,在此條件下,絕大部分動物肺內腫瘤無轉移癥狀。吸入3小時,原發瘤亦受到抑制,這與文獻報告相似。研究發現,對于空氣負離子防治癌癥,早期應用效果遠高于晚期應用效果。但晚期應用也能達到一定作用,從而空氣負離子對于控制癌細胞轉移來講,是一個可喜的苗頭,而且簡單易行,對機體無任何損害,值得在臨床上試用。
目前,西安醫科大學對56例惡性腫瘤患者以進行了吸入空氣負離子的臨床實驗,實驗結果取得了93.33%的有效率,再一次證明了空氣負離子對抑制癌癥有良好的作用效果。而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癌癥愈發隱蔽,從而利用空氣負離子進行防治癌癥,無疑是為我們自身的健康提供一個有利的保障。那么,如何獲得高濃度的空氣負離子呢?根據新華社等媒體報道,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負離子生成技術得到突破,能夠生成高活性、高濃度、自然遷移距離遠、易穿透人體血液屏障的生態級負離子技術以誕生,它就是生態負離子生成芯片技術。搭配這種技術的負離子發生器,可釋放出最低4000萬個/cm3以上的的空氣負離子,可在室內創造出一個高濃度的負離子浴空間,為人們健康的呵護以及癌癥的預防有積極作用,同時也可作為輔助治療癌癥患者的一個重要手段,幫助癌癥患者中和或降低一些不良反應,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通過空氣負離子抑制癌轉移的實驗來看,空氣負離子對抑制癌細胞確有奇效,為防癌抑癌提供了新途徑。
作者:高科負氧離子研究所研究員李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