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空氣中有足夠的水分,就會與空氣中的靜電結合,形成負離子狀態。但是在空氣中水分不足的干燥狀態下,失去目的地的靜電就會使身邊的物質帶電。例如走在室內的地毯上,經由摩擦,使得地毯或拖鞋、襪子等的電子釋放出來。釋放出來的電子到哪里去了呢?如果室內有水分子束,就會與其結合,形成負離子。但是如果室內的空氣相當干燥,則無法得到成為對象的水分子的電子,無法成為負離子,于是只好和傳導率較高、容易帶電的門把等金屬結合在一起。因此,在干燥的狀態下,靜電會集結在金屬上。

到了冬天,觸摸到門把或按下電梯按鈕之前,如果先用金屬制的要是輕敲一下,則手就不會有發麻感。就是因為借此使得空氣的靜電逃散的緣故。
一旦形成【靜電】,就有會讓我們產生不適感的電子,可以借著濕度,相同的電子就變成讓人感覺舒適的負離子。因此空氣中需要某種程度以上的水分,也就是需要濕度。
那么在濕度較高的梅雨時期,負離子是否比較多?關于這一點,相當的微妙。負離子與大氣中極小的水分結合時最為穩定,但是是過高時,水分子束之間互相結合,變成大的集團,就會成為正離子。

負離子會成為小的水分子束則成大的水粒子,變成正離子。這兩種依各自大小的不同而成為【小離子】與【大離子】?諝庵械乃W虞^小者,容易帶有負電,較大者容易帶有正電。因此在下大雨 或沒有時期等濕度超過80%時空氣中的水粒子聚集,幾乎全都變成了大粒子,所以必然的正離子就比較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