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氧離子對人類的醫療健康、衛生保健、凈化環境等許多方面有著很大的改善作用。人們對它的認識研究也由來已久。自從1708年W.Wall最早觀察到靜電以來,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開始致力于該領域的研究工作。但直到19世紀末,德國物理學家菲利浦·萊昂納德(Philip. lionad)博士第一次在學術上闡述了負氧離子對人體的功效。他提出存在于自然環境中的負氧離子有益于人類健康,并指出負氧離子含量最多的地方是在山谷瀑布周圍。20世紀初,俄羅斯學者首次發表了利用負氧離子治療疾病的論文。到20世紀30年代,德國Dissuader開創了大氣正、負離子生物的研究,他首先使用了電暈離子發生器,從此形成了關于負離子生物效應的第一次研究高潮,有數以百計的論文、研究和實驗報告,證明了負離子對人體有明顯的有益作用,而正離子則相反,對人的血壓和新陳代謝有明顯的壞作用,這些研究由于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終止。
直到后來美國加州大學的A.P.Kragan教授和他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創了離子生物效應的微觀研究與實驗,才把對空氣負離子的研究推向了第二次的開發與使用的高潮。Kragan教授做了大量的動植物和人體試驗。從人體的內分泌和機體內部循環及各種酶的生成反應等方面去論證負氧離子是如何影響人體和動植物,是如何產生各種生物效應的。世界各國許多研究者也在他們各自的研究中進行了以上的實驗,認為負氧離子有明顯的生物效應,可以調節、改善神經中樞、生物體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