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環境、健康與負氧離子》
關鍵詞:負氧離子
歐美等國最先涉及負氧離子的開發。在長達一百年的不斷探索中,人們始終想方設法去開發利用負氧離子資源。從嘗試用負氧離子治療疾病,到負氧離子發生器的研制與推廣,再到負氧離子生態旅游業的興盛,人們對負氧離子的的興趣始終不減。但是究竟該怎么樣去系統的合理開發本國負氧離子資源,能夠使之像風能、太陽能、地熱、海洋能這些綠色能源一樣真正為民造福,創造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作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還沒有提上議事日程。也就是說,雖然人類研究認識負氧離子的時間已不短,但是當今在人類開發各種資源的快車道上,還看不到負氧離子的身影。
我國幅員遼闊,地域跨度大,具有上萬公里的海岸線,自然海域473萬平方千米,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國土總面積的69%,西高東低的地勢造就了成千上萬的湖泊、河流,另有近20億畝農田,30多億畝林地,可見我國擁有“制造”大量負氧離子的天然優勢。如此巨大天然的“負氧離子發生器”制造的負氧離子總量可以說是相當驚人的,從而造就了我國豐富的負氧離子資源。
長期以來,我國對負氧離子資源的開發始終跟在歐、美、日各國之后。自1978年由伊朗的沙哈瓦特博士引進了我國第一臺負氧離子發生器后,負氧離子的研究在我國才真正形成規模,并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初、90年代初兩個發展高潮。如今國內對負氧離子的研究也呈不斷擴大之勢,并且較多的集中在負氧離子的健康效應及對促進旅游的貢獻度上,而對其他地方涉獵較少。其實負氧離子資源的深度、廣度并不不局限于這些,只要下大力氣去開發,著重實現負氧離子資源的永續利用,就不僅會為人們帶來健康的要素之一,而且會維持和促進資源、環境、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目前在負氧離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與國外相比,我國面臨著以下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1、資金投入不夠
作為一種新型而有待開發和利用的資源,負氧離子在我國的受重視程度還不夠。表現在開發和利用負氧離子資源和資金投入力度上,我國還不如發達國家。充足的資金是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沒有前期的投入,就沒有后期的回報。所以除了繼續加大科研投入外,對于與負氧離子資源開發相關的高新技術企業也要從資金上給予傾斜。
2、應用范圍太小
現已開發的負氧離子資源大多數用于構建生態旅游度假區,而且人們對這方面的熱度過高,從而忽略了一些其他的與負氧離子資源相關的產業,譬如農林牧、醫療、保健、電子業等。
3、政府尚未出臺相關政策
針對負氧離子資源開發和利用這個熱門話題,政府尚未提出一套扶植、優惠和鼓勵的政策辦法,更沒有指定開發負氧離子資源所需統一的標準。
4、許多與負氧離子商業化應用相關的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針對負氧離子資源商品化的問題還沒有達成共識,該商業化到何種程度也是懸而未決。自然資源不僅有價格,而且有價值。應該針對負氧離子資源盡量有效的資產化和商品化,避免自然資源的“空心化”現象。
5、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保的關系
我國目前大部分的資源開發是粗放式、短期高回報的,以至于我國始終承受著經濟高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必須秉承“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精神,大力開發負氧離子此類綠色資源,是不可多得的選擇,從而真正為人民造福,在環境保護、經濟增長、社會穩定的同時,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摘自:《環境、健康與負氧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