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今年開始,包括山東在內的重點區域、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將開展PM2.5監測。這一消息不僅讓公眾對宜居宜游城市的標準有了更直觀的理解,也讓一些旅游企業嗅出“賣環境”的商機,把PM2.5的綠色數值當賣點。
沿海城市的旅游地產項目率先對PM2.5做出市場反應,威海的一家房企引用“PM2.5時代,我們住哪里?”的宣傳語進行網絡推銷。在2月28日舉行的一場旅游推介會上,一家山岳景區負責人宣稱,該景區賣的就是“環境”,正考慮聘請環保部門定期監測負氧離子和PM2.5來向游客展示景區的“養生指數”。
“建設生態山東,hold住PM2.5,不是停留在概念的炒作上,旅游企業在上項目的時候,應該踏踏實實地做好綠色低碳的文章�!苯�,省十一屆人大代表、山東龍崗集團董事長張善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如果每個企業建設的旅游項目都以‘生態綠島’的概念精心設計,這些項目就會共同構筑起PM2.5的‘穩定器’”。他進一步解釋說,用“生態綠島”概念建旅游項目,就是將臨近的每一處生態村,農業示范園,農業休閑林地的資源連點成線、成片,構建一處綠色資源富集的旅游社區,集所有旅游要素于一身,游客到了這,可以盡情放松,親近綠色,享受休閑。
談到旅游對生態的貢獻,省旅游局局局長于沖說:“觀光時代主要靠文化的差異性和唯一性吸引人,而在度假時代則主要靠生態環境吸引人、留住人。我們搞旅游的要在呼吁保留歷史文化的同時,呼吁保持生態,帶頭保護一批原生態的海岸、湖泊、山岳、鄉村類項目,打造山東生態旅游的新形象、新優勢�!�
在旅游消費意識和行為的引導上,旅游項目的建設和經營者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放棄環保消耗高的酒店項目,而以可循環再生材質設計生態型酒店,倡導低碳旅游,從業態的轉變上提升環境的品質。2012年的山東《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旅游業從觀光旅行向休閑度假提升轉變”,張善久認為,這個轉型首先要靠大項目推動�!叭缃竦穆糜雾椖吭阶鲈酱�,動輒十億幾十億,起點高,收效大,對當地消費的拉動是巨大的�!边@兩年,旅游大鱷異地掘金的現象在山東屢見不鮮,煙臺的蓬萊極地海洋世界到齊河建起了泉城極地海洋世界,一下子打開省會城市群的客源市場,虹吸效應顯著。而據張善久透露,正是看好了省會城市的區位交通、客源質量和業態空白,他的企業也要到濟南平陰開發一個叫做“夢幻玫瑰谷”的項目,以玫瑰花系文化為主題,涵蓋驚險刺激、浪漫元素在內的游樂公園。預計明年“七一”,項目一期工程將竣工亮相。
張善久預言,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國內建主題公園的熱情還會持續迎合市場。在特色上,除了創意“吸引物”,始終保持綠色循環的才是持久的。
■擴展閱讀
PM2.5值高低與相關疾病死亡率成正比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發絲粗細的1/20。雖然PM2.5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PM2.5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被吸入人體后會直接進入支氣管,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相關專家表示,雖然各國對于PM2.5對人體健康危害的研究結果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PM2.5升高,相關疾病的死亡率將隨之升高。
2011年12月5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征求公眾意見截止,新標準擬于2016年全面實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及九個城市群可能會被強制要求先行監測并公布PM2.5的數據。
PM2.5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人類自己鬧騰出來的
煤炭燃燒、汽車尾氣、工地揚塵是其主要來源,要想減少排放,不僅得少燒煤、少開車、少修建,而且須從改進技術和管理入手,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有專家提出了一些方法,使航空和旅游業可能有助于過渡到低碳經濟:
——鼓勵旅游經營者預訂直航航線,而不是那些繞路或是中途需要經停的航線;
——鼓勵航空公司之間更加緊密的合作,提高載客率;
——大幅增加公務艙旅客票價,以真正反映其占據的額外空間,這些空間可以被用來運送更多的旅客,從而使飛機更加環保;
——制定措施減少服役飛機的平均年齡。先進飛機可以減少每名旅客每公里高達30%的廢氣排放量。
森林可減少PM2.5濃度
北京大學醫學部潘小川教授去年曾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和招商局就PM2.5濃度進行了10天監測評價。結果顯示,森林公園PM2.5均值只有28μg/m3,而招商局均值達174μg/m3。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距?森林顯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專家指出,當室內空氣中負離子的濃度達到每立方厘米2萬個時,空氣中的飄塵量會減少98%以上�?梢哉f,負氧離子具備主動出擊捕捉“PM2.5”的能力,而森林就是負氧離子的制造者。
上世紀五十年代——
“霧都”倫敦一場濃霧奪去萬余人生命
英國最早進行工業革命,也率先遭受空氣污染之害。二百多年前,倫敦就成為舉世聞名的“霧都”,其中固然有自然因素,但人為排放的大量空氣污染物可謂“罪魁禍首”。
1952年12月,倫敦的空氣污染終于導致一場嚴重劫難:連續的濃霧將近一周無法散去,最嚴重時,倫敦市中心連續48小時能見度不足50米。空氣污染導致大量居民健康惡化,據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資料,約1.2萬人因這次空氣污染事件死亡,生病的人更難以計數。這就是60年前震驚英倫乃至世界的“霧都劫難”。
際法 慘痛的教訓,促使英國議會在1956年通過《清潔空氣法案》,要求嚴格控制空氣污染。
經過多年努力,如今的倫敦,已有很多年看不到舊時文學作品中經常描繪的“霧都風情”。
原文報導網址:http://news.sdchina.com/show/2222633.html |